传承
禅与历史 
发布日期:2012-08-30
作者:管理员
来源: 查看次数:401 次

        以“禅”为“宗”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融会的产物。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佛教宗派相比,它是最有中国文化味道的。它用参究的方法,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,所以又称作“佛心宗”。

       相传佛陀谈经三百余会,说法四十九年,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,可是,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,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。相传有一天,佛陀在灵山会上,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,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,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,佛陀当时就说:“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付嘱摩诃迦叶。”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,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。
 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,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,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。梁武帝笃信佛法,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,布施天下僧众,造桥建庙,依常人眼光看,真是功德无量。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,梁武帝问他说:‘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?’
  达摩祖师说:‘并无功德。’
 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,心想我如此辛劳,怎么会毫无功德?所以,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,并不满意。
  其实,从深一层面来说,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,应属福德,并非功德。在禅的立场看,达摩祖师所说,正是直心之言,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,因此,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。
  这一段记载中,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,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。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,只求为善得福,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,即使有所得,也是人天福报而已,在禅师的眼里,是与开悟的道无关。
   神光慧可,河南人,少年精通世学,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,后入嵩山少林寺,拜谒达摩,要求开示,并请为入室弟子,达摩不准许,神光遂在门外伫候。时值风雪漫天,过了很久,雪深及腰。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,允许入内。并问他:‘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?’
  神光答道:‘弟子心未安,乞师安心。’
  达摩喝道:‘将心拿来,吾为汝安!’
  神光愕然地说:‘觅心了不可得!’
 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:‘吾与汝安心竟!’
 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。烦恼本空,罪业无体,识心寂灭,无妄想动念处,是即正觉,就是佛道。若能会心,佛性当下开显。
  神秀博通三藏,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,讲经说法,教化四方,当时的人,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。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,根性甚利,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,求法热忱,并不落人之后。
  当他见到五祖时,五祖曾试探他说:‘南方人没有佛性。’
  当时惠能答道:‘人有南北,佛性岂有南北?’
 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,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,非常人所及。为了考验他的心志,就要他到柴房舂米,暂避众人耳目。
  后来,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,以为传法的依据,若是见性,即得衣钵,成为五祖传人。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,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。
  当时,神秀日夜思量,终于提出一偈:
  “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;
    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
  这一偈子,五祖认为虽然不错,但却仍未能见性。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。
 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,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?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。这偈语是这样的:
 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
   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
  五祖见了,知道惠能已经见性。为恐其招忌,乃着人将偈拭去。然后到柴房敲门。问道:‘米熟了没有?’
  惠能答曰:‘早就熟了,只等着筛耳。’
 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,惠能会意,乃在半夜三更,到五祖座下,请他开示。
  五祖传授他《金刚经》,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时,惠能顿然大悟。五祖遂将衣钵传他,并命他南行,以待时机。五祖送到江边说:‘我操船送你。’
  惠能说:‘迷时师度,悟时自度。’遂自行到南方弘化,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。

        六祖慧能之后,禅宗发展迅速,唐朝时期佛教彻底本土化,它抛弃了由印度所借来的不合适的服装,而完全依照中国的习好,用完全属于中国的材料纺织,裁制了它自己的衣服。虽然在佛教学说方面,中国人的心灵还没有加以完全的消化,但禅宗却沿着它自己的路线发展,而成为完全中国化的产物。许多最伟大的禅师几乎都出现唐朝中期到宋末,大约八百年的时间,许多杰出的学者、诗人、政治家与艺术家都叩访禅寺,因与禅师交谈而心神为之开豁。禅宗的这些在家弟子也带给中国文化带了巨大的影响。